冯如:广州试飞前的台山飞行往事

      提及“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世人多熟知1912年他驾自制“冯如一号”在广州试飞时不幸逝世的悲壮结局,却鲜少有人知晓,此次广州试飞前,他曾携飞机在台山完成一场意义非凡的飞行表演。这段被尘封的往事,因多方史料佐证,如今得以清晰还原。

 

      1986年,时任《恩平报》社长的冯创志,采访到百岁归侨郑尚尧。这位曾在广州、台山一带“执旧”(收拾废铁旧料)的老人,清晰回忆起1912年的场景:当时他听闻同乡冯如携“冯氏飞机”回到台山,立刻放下担子赶往现场。在台城旧圩的空地上,人山人海围聚着那架飞机,他在十米开外看到衣着朴素、目光炯炯的冯如,正坐在驾驶舱与当地官员交谈。这一亲历者口述,并非孤证——史学家黄汉纲专程前往核实,认为此事确凿。1986年3月和1986年3月24日,笔者此文先后在《澳门日报》和《恩平报》登出。引起关注。2024年出版的686页长篇文学作品《翱翔云端的风筝》,也详细描写了冯如及其团队在台山的飞行表演与后续宴请场景。

          冯如选择在台山进行飞行表演,背后藏着双重深意。一方面,他的核心团队与台山渊源深厚:两位主要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均为台山人,广东飞行器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刘一枝是台山人,十三个值理中有六个是台山人;另一方面,冯如研制飞机的过程中,得到大量台山籍华侨的投资入股。这场表演,既是对台山人民支持的真诚答谢,也是一次务实之举——检验新改进飞机的性能,为革命军北伐做准备,同时为研发新飞机筹集资金。

 

      试飞地点选在台山县县城南门桥外的新军操练场。尽管冯如为保障安全选择“半公开”,不请记者、不许拍照,但消息早已传开,两千多乡亲自发聚集在操场北侧。当冯如登上飞机,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只剩发动机的轰鸣划破长空。飞机滑行、加速、升空,在晴朗的台山上空盘旋,十五分钟后平稳降落,全场欢呼与掌声响彻原野。表演结束后,新宁华侨商会设宴款待,不仅承诺为公司扩展国内股东入千股,还提议将制造厂迁至台山;当地乡绅、会党也纷纷宴请。冯如返程时,除了飞机与近七百银圆筹款,还满载三大木箱赠礼,并有护送队伍一路护送至鹤山。这段经历也得到了台山史志的记载,成为不容置疑的史实。

 

      从亲历者的鲜活回忆,到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再到文学作品的细节补充与地方史志的权威记录,冯如在台山的飞行表演已成为板上钉钉的历史。补上这段史料,不仅让“中国航空之父”的形象更丰满,也为中国早期航空史增添了一段充满温度与力量的篇章,让后人得以窥见先驱者在逐梦蓝天路上的感恩与担当。

文/冯创志

 

37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