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情暖马龙塘:一位美国华侨与“两弹一星”专家的半世纪乡谊

      2025年8月13日,一张特别的合照通过微信传开。照片摄于广州,主角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人:一位是刚从美国返回家乡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探亲的70岁华侨冯绍民;另一位,则是88岁的武可迁——这位曾在特殊年代下放马龙塘、日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力量的橡胶专家。

冯绍民(右)与武可迁8月13日在广州宾馆合照


      冯绍民为何专程邀请武可迁相聚?这背后,是一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深厚乡情。


      旅居美国数十载的冯绍民,始终心系故土。今年8月上旬,他携子重返马龙塘村。家乡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巨变让他欣喜,特别是2018年建成的恩平市首个村史馆,生动再现了村庄往昔。在馆中陈列的史料里,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和身影——武可迁。这瞬间勾起了冯绍民少年时的记忆:那些与这位来自苏北的异乡人一同劳动、交流、娱乐的温暖时光。于是,他通过乡亲辗转联系上了在广州的武可迁。8月13日,冯绍民赴广州,在广州宾馆,他特意邀请几位在广州生活的马龙塘乡亲作伴,设宴款待武老。

冯绍民武可迁与马龙塘村乡亲在广州合照

      

      分别数十载,两人重逢分外激动,话匣子一开便关不住。武可迁动情地说,当年在马龙塘劳动生活时,得到了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特别对冯绍民提起:“每到节日,你的母亲总会给我送来点心,让我这个异乡人丝毫没有感到身在异乡。”冯绍民则笑着回忆起武可迁当年常在村里传授文化知识的情景。光阴荏苒,半个世纪已过。那段特殊年代结下的特殊情谊,纵使后来天各一方,那份沉甸甸的中国情、马龙塘家乡情,早已成为两人心中永恒的印记。


      武可迁祖籍苏北,青年时代是青岛橡胶学院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后分配到国营广州橡胶十一厂工作。正当他满怀热情投身国家建设时,一场时代的风暴袭来。1969年1月,他措手不及地被下放到陌生的恩平牛江镇马龙塘村劳动。


      回忆起初到马龙塘,武可迁记忆犹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革命传统、风景秀丽的村庄,聚居着冯氏家族76户人家。当他背着行囊进村时,时任生产队长冯齐杞、副队长冯添南热情接待了他,不仅安排了独立住处,还详细介绍了村里的风俗和生产情况。他感慨道:“马龙塘人对我这个讲普通话的苏北人从不排外,从不叫我‘洋人’。他们教我适应农村生活,手把手教我插秧、耕地,带我上山割草、拾松枝作燃料,使我很快融入了集体,成为马龙塘村名副其实的一员。”

武可迁夫妇合照


      武可迁曾是广东青年篮球队队员,球技精湛。刚放下行李,他就被村民拉到篮球场切磋。场上专业的表演赢得满堂彩。很快,村里在他的指导下组建了马龙塘篮球队。这支队伍经训练后,在牛江镇及周边乡镇的比赛中屡获好评。


      在老农们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农活也日益精熟:“插秧从每天2分田,提高到1亩3分;打禾能打2亩地;担谷可挑120斤,达到了壮劳动力的水平。”工分自然评上了一级劳力标准。工余或生产队夜晚加班剥蒜、玉米时,他常应乡亲们要求高唱革命歌曲,还组织合唱队和歌剧队,教青年们唱歌演戏,为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


      牛江当地有“逢二逢七”赶墟的习惯。武可迁却常在村民赶集的日子,独自留在生产队继续干活挣工分。“一年下来,我的工分是全队最高的,5000多分,能分得350元和600斤稻谷,据说超过了牛江公社所有生产队的村民。”三年的农村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最令他感念的是乡亲们的温情。“每年过年过节,村里的梁梅菊、三婶,还有冯绍民的母亲等乡亲,总会主动给我送来农村的点心和年节食品。”1973年,经组织批准,武可迁调回广州原单位。离别之际,村民们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武可迁说:“这一段生活我永世不忘。马龙塘,一个曾经素不相识的地方,乡亲们却把我当成了亲人。这份情,让我立志要在橡胶工业的岗位上为祖国母亲尽忠尽孝!”

冯绍民在家乡恩平与乡亲合照


      七十载橡胶生涯,武可迁最感自豪的贡献是为我国“两弹一星”核防护及东风导弹系列安全转场的防震阻尼工程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获得了国家的高度认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虽已耄耋之年,我仍将锲而不舍地奋斗下去!”这位“橡胶老兵”的誓言掷地有声。


      而冯绍民则表示,此次回国深受家乡变化鼓舞,返美后将积极联络海内外乡亲,继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心力。

       (作者:冯创志)

34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