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中国原创医疗科技闪耀“一带一路”,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海扶科技见证“重庆智造”力量

     (委国侨报讯)7月21日下午,“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参访团走进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海扶科技产业园。来自德国、法国、委内瑞拉、阿联酋、新西兰、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华文媒体代表,近距离探访聚焦超声技术的“中国源头”,见证这项中国原创医疗科技如何从重庆走向世界,成为“一带一路”医疗合作与川渝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中国原创技术开创全球无创治疗新局面,32万患者见证“海扶力量”


      不开刀就能治疗肿瘤?在海扶科技产业园的设备演示区,当聚焦超声消融技术通过体膜、玻片等直观演示呈现出精准无创的治疗原理时,来自参访团记者发出惊叹。这一被称为“海扶刀”的设备,正以中国原创的身份开创了全球无创治疗的新局面。

      作为聚焦超声手术的全球引领者,海扶科技的核心技术突破了传统有创治疗的局限,通过超声波聚焦产生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在体外即可精准“杀灭”体内肿瘤,实现“不开刀、不流血、保器官”的治疗效果。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累计保器官治疗实体良恶性肿瘤患者超32万例。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海扶科技的身影尤为活跃:在东南亚,与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医院建立临床合作中心,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无创治疗方案;在中东,通过阿联酋医疗合作项目,让聚焦超声技术纳入当地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在非洲,埃及、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的医疗机构已引进“海扶刀”设备,助力提升肿瘤无创治疗的可及性。“从重庆实验室到全球手术室,海扶刀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走出去’的缩影。”海扶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协同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重庆样本


      此次参访中,“产学研用协同”成为海外华文媒体关注的焦点。海扶科技从一项实验室技术,成长为全球无创治疗领域的领军者,背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生态的持续赋能。

      海扶科技与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背靠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支撑,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培训及应用的全生态模式。这是“重庆造”的创新底气。不仅展现了海扶科技在重庆原创大型医疗设备的标杆作用,更印证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协同”的实际成效,正加速打造西部医疗技术创新高地。


从“治疗伤害更小”到全球健康普惠中国科技传递人文温度


     “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海扶科技展厅里的这句话,让不少媒体代表驻足。在谈及技术的社会价值时,海扶科技徐庶谈到:“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惠及患者,我们的愿望是每年为上千万患者保留器官不受伤害。”

      相比传统手术,聚焦超声消融技术能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治疗成本,尤其适合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优势更为凸显:在非洲,一名子宫肌瘤患者通过海扶刀治疗,术后第二天即可正常生活。这是“科技向善”的体现,海扶科技的实践证明,中国原创技术正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为全球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此次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走进海扶科技,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智造"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展现了重庆作为西部开放高地,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推动全球健康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从实验室的原创突破到产业化应用,从重庆走向"一带一路",海扶科技的成功实践,正是中国坚持自主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写照。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涌现更多像海扶科技这样的创新典范,让中国智慧持续为世界健康事业注入新动能。

70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