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山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千年,弦歌不绝,英才辈出,既有“朱张会讲”的历史余音,也有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革命先行者的足迹。作为一所千年学府,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与结晶。成为海内外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门匾的「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是宋真宗亲笔,距今千年历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召见书院山长,此后,岳麓书院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四大书院;进门第一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是岳麓书院最广为人知的楹联,也是湖湘地域的人文传统、学术思想、人才培养、文化特色以及精神象征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代表和写照。
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的意识是说,长沙在之前是楚荆之地,这里经常出人才,是群英汇集的地方。岳麓书院是潇湘文化的中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流人才。
“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岳麓书院讲堂中琅琅的书声里,凝聚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的精英。中国历史上诸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正是从这里走出,闪耀着湖湘山水之灵气,散发着中国思想之光芒。
一个书院能长存,那它究竟有着怎样长存的文化基因?
公元958年,战乱年间,因为有了二僧办学,岳麓书院有了一颗「胎心」,二僧发愿「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18年后,战乱之后、崇文之风兴起,这所既不是官学也不是私学的书院,正式起名「岳麓书院」,奠定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学田四大规制。
在随后的近千年,周敦颐、张栻、张元忭等等的思想大儒,一代一代地丰富与修正它的文化世界观,直到今日,岳麓书院有了一个「文化世界观」——实事求是。
岳麓书院如今也是全国唯一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有研究生教室。一代一代的岳麓师生,一直传承书院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担当,也使其文化千年弦歌不绝,学脉延绵。
来源: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