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雁鸣刀坊:持续巩固和打响沙雅小刀品牌

走进沙雅县英买力镇喀勒尕奇村雁鸣刀坊的展厅,这里展示的弹簧钢、轴承钢等制刀原材料,黄铜、宝石、亚克力等装饰材料,锤子、刻刀、砂轮等制刀工具,花卉、花纹、刀形、刀柄等设计图样,制刀作坊以及沙雅小刀样品等300余件(套)展品,一同构成了一座沙雅小刀的展厅,如同一座简易的“沙雅小刀博物馆”。

沙雅小刀制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7年,沙雅小刀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沙雅小刀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沙雅县英买力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侯树刚介绍:“制作出一把纯手工的沙雅小刀,需要经过选材、煅烧、捶打、淬火、打磨、制柄、镶刻等200余道工序,最终才能制作出成品的沙雅小刀。”

据了解,英买力镇现有180多名民间匠人从事沙雅小刀制作,自2023年,由沙雅县英买力镇党委、政府组织,依托嘉兴援疆资金支持,成立了雁鸣刀坊(沙雅)手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简称“雁鸣刀坊”)。2023年以来,每在农闲时节,雁鸣刀坊都会有50多名民间匠人集中制作沙雅小刀。

10月22日,记者走进雁鸣刀坊生产车间,10余名民间匠人正在此加工沙雅小刀。沙雅县英买力镇赛克孜沃塔克村村民买买提·克然木打开砂轮机,沙雅小刀在高速旋转的砂轮上摩擦出耀眼的火花。“我15岁开始制作纯手工艺的沙雅小刀,至今已经做了22年。从2023年进入雁鸣刀坊以来,每个月的收入可以稳定在4000元以上,效益最好的时候可以达到8000多元。”买买提·克然木说。

然而在雁鸣刀坊成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分布在沙雅县英买力镇各村的民间匠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沙雅小刀,年产量不足5万把,年产值在400万元。雁鸣刀坊成立后,有了更先进的设备,有车床、冲压机、打磨等设备,纯手工艺的小刀所用到的材料都可以很快生产,匠人们纯手工制作的沙雅小刀也达到了年产量达到15万把,年产值达到了1200万元的生产能力。

沙雅县英买力镇阿其墩村村民热合曼·芒力克做刀23年。进入雁鸣刀坊前,收入很不稳定,有的时候没有收入,自从进入雁鸣刀坊以来,每个月收入可以稳定在5000到6000元。“根据小刀的复杂程度,最难制作的小刀,一天也能做出一把,最简单的小刀一天可以制作出10把。”热合曼·芒力克说。

正是因为雁鸣刀坊的设立,不少缺少一技之长的村民也开始加入雁鸣刀坊纯手工艺制作沙雅小刀的行列,村民逐步变成了匠人,收入也更加稳定。沙雅县英买力镇喀勒尕奇村村民热孜万古丽·艾买尔就是今年新进的匠人,制作现场,她娴熟得将制作精美的亚克力材料贴到刀柄上。“从今年4月她才开始学制作沙雅小刀,至今已学习6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一天可以做出这种7厘米长的小刀5把。我的老公热依木·库尔班才来了5个月的时间,很快掌握了制作小刀的技能,一天能做出这种长达7厘米的小刀10把,我们两口子收入大约5000元到6000元。”热孜万古丽·艾买尔说。

沙雅县英买力镇也克先拜巴扎村村民罗合曼·热合曼是雁鸣刀坊的设计总监,也是村里的第五代沙雅小刀的传承人,17岁时开始跟着爸爸的哥哥学做纯手工艺沙雅小刀。至今已经做了32年了。2023年他进入雁鸣刀坊,第二年成为雁鸣刀坊设计总监,凡是进入雁鸣刀坊的匠人,都接受过他的指导,经过他设计的小刀图样,在匠人们的手里生产出来,大多都受到顾客们的喜爱,如今他也有了雁鸣刀坊“首席工匠”的称号,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为了更好的打造“沙雅小刀”这张名片,目前,雁鸣刀坊已向工商部门注册申请拟将成立雁鸣刀坊(沙雅)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化的运营,增强沙雅小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激活雁鸣刀坊的生产活力,推动小刀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带动产业延伸发展,通过挖掘精品短视频文化,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发掘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沙雅小刀制作技艺打造成为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就业的重要抓手。”沙雅县英买力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侯树刚说。

  记者  王思超

44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