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山海兼备、人文锦绣,山的雄奇、海的富饶在此交相辉映,是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除却山水之外,宁德市更是文脉绵长,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信俗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闽东之光”。
近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重要嘱托,紧扣新时代文化使命,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扎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山水之美陶冶心灵,以文化之美浸润人心,持续扩大“闽东之光”的传播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025年宁德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9月20日召开,这座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山海禀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笔,以创新融合为墨,挥毫书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接八方来客。
解锁风景,打响文旅品牌
2025年6月,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与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联合发布《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福鼎市、屏南县、福安市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的100个县”,霞浦县获评“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同月,途牛旅游网发布《2025端午出游消费盘点》,宁德上榜全国热度增长显著目的地TOP10。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宁德市在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3.34%,在线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3.7%。主要省外客源地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途牛平台数据还表明,2025年上半年,宁德全品类旅游产品订单总销售量同比增长16.66%,订单出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5.87%,订单总量同比增长9.08%。酒店、火车票、跟团游和团队游占比高。其中,酒店订单销售量同比增长28.16%,订单出游总人数同比增长20%,订单总量同比增长28.82%。
太姥山九鲤湖 李步登摄
霞浦大京景区成为滨海旅游热点,游客既可踏浪逐沙,又可参观有600多年海防历史的大京古堡,还可探秘梦幻海蚀地貌的下尾岛。随着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及海上游乐、低空飞行等业态不断丰富,8月9日至10日,该景区单日游客突破1.5万人次。
大京景区 陈翼摄
下尾岩洞 张铭摄
近年来,宁德市聚焦打造中国东南沿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实施文旅经济提升“十百千”工程,着力培育“避暑走廊·24℃清凉密码”“赶海踏浪·黄金千里岸线”“寻茶问道·双世遗茶脉”等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产品,全面提升“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品质和“来宁德看什么”旅游辨识度,让八方来客在领略宁德山海胜景中感悟文化之美。先后出台《宁德市文旅促消费六条措施》《宁德市民宿旧房装修补贴方案》及演出经济扶持措施等,面向旅行社、自媒体和来宁游客发放超百万元奖励,激活文旅消费。投运“山海交响号”游轮、“东湖之星”纯电动观光游船,开通霞浦三沙至北礵、宁海村至金蛇头村等航线,打造福安宁海村、蕉城金蛇头村、虾荡尾七彩渔村、霞浦东壁村等网红渔村,布局霞浦海边书·咖啡诗空间、丹湾洞见·蓝零碳空间、云漫小皓湾度假营地等新空间,投运霞浦三沙飞行基地并开通4条特色观光航线。沿滨海岸线、交通干线沿线和重点景区周边布局“百个金牌旅游村”,实施近千个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屏南龙潭村“古村落+文创”、霞浦东壁村“摄影+民宿”、福安坦洋村“茶叶+旅游”、寿宁下党村“研学+旅游”等发展典型,其中,“福建宁德市霞浦县东壁村:光影小镇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和“福建宁德市福鼎市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振兴之路”两个优秀案例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东海1号风景道 郑戈 摄
东壁民宿群 郑戈 摄
三沙光影栈道 彭伏明 摄
为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宁德市于6月20日起开展“乐游山海 约惠宁德”2025宁德文旅消费券发放活动,涵盖酒店民宿折扣券、A级景区阶梯满减券、优质度假线路产品阶梯满减券三类。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在携程平台投放200万“乐游山海 约惠宁德”文旅消费券,从目前数据来看效果比较理想,拉动了800多万元的订单金额。接下来,将坚持从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两端发力,立足宁德资源优势,针对游客多样化需求,形成多类型、多层次、高品质的文旅消费产品。
7月5日,宁德市在体育中心举办首场大型商业演唱会,总售票19571张,销售额约979万元,入场18110人次。
赓续文脉,绽放文化光彩
宁德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有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
筑牢“数字基座”,系统保护文化遗产。实施木拱廊桥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高精度激光扫描仪等高端先进设备,对11座国保单位木拱廊桥进行精细化测绘,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进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开展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与存储,建设智慧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促进文物资源安全利用。
锻造“安全盾牌”,智能监管文物安全。突破传统人工巡查监管局限,搭建文物安全数字监管平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建设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视频监测预警平台,整合视频监控、报警管理和消防物联网系统,利用AI融合巡检等技术,实现对文物及周边环境的自动监控与智能巡控。
开启“云端展演”,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在全省率先推出地市级文物智慧云平台——“宁德文物”小程序,整合各类数字文物资源,以多样形式呈现文化遗产,拓展传播渠道。目前平台已收录869处不可移动文物、600件(套)可移动文物、109个视频音频节目和15个文博场馆,为用户提供欣赏、游览、研究等多元服务。2024年,“宁德文物”云平台获评“福建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优秀案例”。
万安新桥。邱仰左 摄
近年来,宁德市制定出台了《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规范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公布实施《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线划定。建设“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云小镇”平台,开设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馆、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馆、柘荣剪纸馆等VR线上三维虚拟展馆,还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与暨南大学合作实施全国社科重点课题“闽东文书整理与研究”,建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闽东工作站,将闽东地区史前遗址调查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课题。霞浦黄瓜山遗址通过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专家组实地考察。福鼎白茶、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我国首个成功转名录项目。各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组织创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购物节”“闽东之光·共享非遗”等品牌。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朱刚群 摄
下一步,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影像工程,制作“国家级非遗项目记忆影像”“国家级文保单位背后的宁德故事挖掘”纪录片;开展“坚持‘把心贴近人民’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专项行动,征集畲族文献资源,建设全国首个畲族语言与口头文化有声数据库;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重点实施白鹤岭福温古道本体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开展宁德古城格局体系研究,结合鹏程、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关键节点、标志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
近年来,宁德深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革命历史剧《破密》、轻喜剧《欢乐农家院》之《福鼎一家人》在央视播出,歌曲《新路》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树魂》获第九届福建艺术节“院校优秀剧目奖”,动画片《宁德山海奇遇记——蓝色牧场》获得首届中国(澳门)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年度创新奖,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上演……目前,古装剧《孔雀东南飞》和民政题材电视剧《此处通往繁星》正在宁德拍摄。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生动诠释了闽东儿女的精神风貌,推动宁德故事“破圈”出海。下一阶段,将重点打磨提升话剧《树魂》、歌剧《鸾峰桥》、音乐剧《清澈的爱》,创排歌舞剧《铁血同心》;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宁德地方戏曲院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5个县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促进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改革提升。
以文惠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8月4日,寿宁县凤阳镇区热闹非凡。“甜美田园·戏曲小镇六月农闲戏”惠民展演在锣鼓声中开幕,作为宁德市地方特色剧种活化传承现场推进活动的重头戏,为当地群众和戏曲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这不仅是一次送戏下乡,更是地方戏曲活化传承的成果展示。
闽东乡村木偶戏。叶芝芳 摄
近年来,宁德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每年举办千场群众文化活动,培育1235支乡村文化队伍和10399名乡村文化骨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2025年上半年,宁德市持续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遍闽东”展演活动530多场,其中,“百姓大舞台”活动135场、“村晚”110场、“周末戏相逢”宁德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29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蕉城霍童、古田翠屏湖成功入选2025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下一步,将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优质”和“直达”两大机制,布局建设一批“小而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打响“周末戏相逢”“百姓大舞台”“社区群星秀”等群众文化品牌,实施“点单式”文化服务,一体推进“送文化、种文化、传文化”,让文化暖在人心。
古田翠屏湖。张良久 摄